案例3:肺部阴影探因,mNGS锁定鸟分枝杆菌感染
发布时间:2021-09-01    浏览:89次    来源: Genoxor

 · 病史简介 · 

        患者:男,71岁,退休。

        主诉:乏力半年余于2021.4.20入院消化科。

        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,双下肢为著,伴活动后胸闷、喘息,伴呃逆,无头晕头痛,无胸痛咯血,无腹痛腹胀,无恶心呕吐等不适,至当地县人民医院查胃肠镜示:胃癌,幽门不全梗阻,病理示:胃体下段黏膜慢性炎,局灶考虑中分化腺癌。为进一步诊治来院就诊,门诊以“胃癌”为初步诊断收入,自发病以来,神志清,精神一般,睡眠饮食差,大小便正常,体重下降5kg。

        l  既往史:“2型糖尿病”12年,口服“二甲双胍片 0.25g tid”治疗,未监测血糖。

        l  10余天前在当地医院输血。

        l  胃肠镜(2021-04-08)示:胃癌,幽门不全梗阻,病理结果回示:胃体下段黏膜慢性炎,局灶考虑中分化腺癌。

        l  个人史:既往纺织厂工作,余无特殊。

        l  婚育史:无特殊。

        l  家族史:无特殊。

 · 入院检查 · 

· 体格检查

        生命体征:体温36.5℃、脉搏78次/分、呼吸18次/分、血压100/81mmHg;

        胸部:腹软,无压痛、反跳痛。双肺呼吸音清,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,无胸膜摩擦音。

· 辅助检查

        胃镜:食管粘膜色泽正常,管腔扩张可,齿状线清晰。贲门扩张可。胃底见大量胃液潴留,胃体小弯、前壁、后壁见巨大溃疡性病变,延伸至胃窦,胃窦变形,幽门不能明视,镜身无法通过,活检6块送病理。

        免疫组化示:胃腺癌

        PET-CT:(1)胃角-胃窦部小弯侧壁增厚,胃旁小淋巴结,代谢增高,符合胃癌伴周围淋巴结转移改变;(2)双肺弥漫性多发团片影,结节影,空洞影,部分内伴包裹性积液,代谢增高;纵隔及双肺门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;以上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,建议结合实验室检查。


image.png

        血常规:白细胞8.08* 10^9/L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9.5%、淋巴细胞计数1.01*10^9/L、血红蛋白97.0g/L、C-反应蛋白8.77mg/L、血沉38mm/h(0--28)。

        肝肾功能电解质:白蛋白33.2g/L,余无明显异常。

PCT、G实验、GM试验、ANCA、CCP、自身抗体谱均阴性。


image.png

 · 初步诊断 · 

(1)胃腺癌

(2)双肺阴影:感染?非感染?

(3)2型糖尿病

 · 诊断治疗 · 

        患者出现发热,最高38度,多37.5度左右,仍乏力,后转至该院呼吸与危重症科。

· 行气管镜检查

        右主支气管及其所属各叶段支气管可见少量白色稀薄分泌物,抽吸后见管腔通畅,粘膜光滑;左主支气管及其所属各叶段支气管可见少量白色稀薄分泌物,抽吸后见管腔通畅,粘膜光滑;接入环形径向超声,于右上叶后段支气管探及可疑病灶,于病灶处盲检,灌洗、刷检。

        肺泡灌洗液GM-试验 0.44  

        灌洗液涂片镜检可见抗酸阳性杆菌(+)

        灌洗液Xpert耐药结核阴性

· 气管镜盲检病理

image.png

        追问病史,患者入院前2月余间断有发热,多37.5度左右,每月出现2-3次,持续1-2天自行降至正常,伴乏力、盗汗。

· 基础影像学资料

image.png

image.png

· 肺泡灌洗液病原学NGS(2021.5.8)

· 病原微生物分析结果


image.png

· 病理免疫组化

image.png

 · 治疗 · 

        确诊的NTM病需要进行抗分枝杆菌治疗,尤其痰抗酸染色阳性和(或)影像学有空洞的NTM肺病。

        MAC病的治疗方案推荐:对于有纤维空洞的MAC肺病或严重的结节性病灶及支气管扩张症患者,建议每日治疗方案:阿奇霉素250~500mg/d或克拉霉素500~1000mg/d(体重<50kg时用500mg/d)、利福平450~600mg/d(体重<50kg时用450mg/d)和乙胺丁醇15mg·kg-1·d-1,口服;治疗开始3个月应用阿米卡星肌内注射、静脉滴注或雾化吸入,疗程持续至痰培养阴转后至少1年。

        2021.5.9给予患者利福平0.45g qd、乙胺丁醇0.625g qd、克拉霉素0.5g qd、阿米卡星0.6g qd。患者用药4天后至胃癌化疗结束至出院未再发热。

 · 案例总结 · 

(1)病原学二代基因测序可以提供更高阳性率的病原学检测依据。

(2)对于少见病原体,病原学二代基因测序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提供依据,减少漏诊、误诊。


上一篇 无下一篇